刊名:旅游科学
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ISSN:1006-575X
CN:31-1693/K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719512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旅游
一、肇兴侗寨概况
二、肇兴侗寨的传统社会组织及现代意义
三、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四、旅游扶贫中基层行政与乡村社会的拉锯
五、破局:村寨旅游扶贫权利的有序归位
第二节 扶贫质量与土地产权:来自纳灰村的调查
一、万峰林纳灰村概况
二、布依族传统的农地习俗
三、纳灰村旅游扶贫历程
四、华冠背后:景区核心村寨的尴尬
五、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村寨旅游脱贫质量
第三节 扶贫创新与文化资本:来自岜沙苗寨的调查
一、岜沙苗寨民族文化
二、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过程
三、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问题
四、岜沙旅游扶贫创新激活民族文化资本价值
第四节 案例思考: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方向
一、重组乡村治理结构是破解村寨旅游扶贫困境的重要基础
二、重赋乡村产业活力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重构乡村文化价值是促进村寨旅游扶贫创新的重要依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及举措
第一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一、调整贵州村寨旅游扶贫战略的依据
二、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第二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举措
一、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
二、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
三、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不足及展望
结论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二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组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四 部门及案例点主要访谈人员基本信息
附录五 “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六 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文章摘要:脱贫攻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使得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传统的扶贫思路缺乏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充分认识,破解贫困的过程中脆弱性、无力感及排斥等社会问题严重。村寨旅游扶贫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正在消弭扶贫成效,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轨迹,科学分析其内生的减贫因子,探索新时期让经济增长成果精准“滴落”到贫困阶层的可持续途径。贵州村寨旅游扶贫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探索减贫道路、培育乡村业态、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全国性经验。梳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探索村寨旅游扶贫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命题并有效激活其创新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整合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按照“背景思考—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咨询交流—专题研究—重点突破”的程序,形成“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村寨旅游扶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锁定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命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技术路线,整合研究方法,明确论文创新,形成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及理论,对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可行性及局限性等要素进行系统辨识,为后续研究搭建平台;第三,选择贵州这个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最为典型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展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主要阶段;第四,依托“省级层面的整体效果-特定区域的扶贫绩效-样本村的福利感知”搭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运用统计描述、扶贫绩效(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福利评估等要素,对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估;第五,系统总结贵州村寨旅游扶贫中政府主导、国际合作、生态补偿、管护机制、文旅融合、村民主体等成功做法,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辨析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乡村异化、机会萎缩、贫富差距、公地悲剧、文化消弭等现实挑战,洞悉深层次的约束缺陷;第六,以贵州传统村寨旅游扶贫模式中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对资源、资金、技术等影响旅游扶贫的常规因子进行分析,把基层治理、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文化资本、政策整合、产业融合等纳入分析框架,锁定“乡村治理”、“土地产权(产业发展)”、“文化增值”三个视角,分别选择典型的案例村寨,探索提升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科学路径;第七,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形成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体系、创新模式、差异化路径及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方法依托文献收集与综合集成有机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及统计分析法系统集成等思路。质性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的视角,锁定深度田野调查村寨三个,通过“案内分析”及“案间较差”的程序,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定量研究,设计三个研究层面:(1)全省范围内的统计描述。刻画民族村寨旅游对贫困减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优化等方面的贡献;(2)典型区域的计量分析。选取典型样本(黔东南州),构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扶贫绩效进行科学评估;(3)问卷统计及分析。通过问卷跟踪及田野调查,运用重要度-满意度(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IPA)分析模型进行村寨旅游扶贫的福利效应评价。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进入由单维走向多维、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由效率走向共享、由产业单一走向产业协同的重要时期,理顺乡村治理夯实减贫基础、释放资源能量推动产业发、依托地方基因推动文化振兴,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实现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创造,这一扶贫模式在民族地区具有可行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三,将基层政府的公共性扎根于乡村社会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重要基础;第四,土地是重要的减贫资本,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第五,文化资本是内生的减贫资本,旅游是促进文化资本增值并减缓贫困的重要动力;第六,我国未来的减贫特征,决定贵州村寨旅游扶贫必须形成以巩固主体多元的减贫格局、构建资源联动的减贫体系、撬动资金整合的投资机制、落实“益贫”的制度安排、建立公平发展的产业格局及激活贫困人口的生计资源为核心质量提升战略,落实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等质量提升举措。
文章来源:《旅游科学》 网址: http://www.lykxzz.cn/qikandaodu/2021/1110/991.html